我与云南是邻省,虽然哪里都有十里不同,百里不同俗的说法,但文山有亲叔叔一脉居住,通过了解,基本是相同的。那就是:
把好糍粑,
蒸完米酒,
猪肥鸭嫩屠牲口。
烧香焚纸祖宗来,
祈求富贵全都有。
妹戴红花,
哥分绿豆,
女儿年过勤春绣。
爹娘拜访四方亲,
初三玩到元宵后。
(调寄踏莎行)
2020.1.9.
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一个省份,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节日氛围,主要有彝族喜欢靠水而居、有火把节、虎节。白族的三月街、梨花会。哈尼族的阿玛突、长桌宴。傣族的泼水节、送龙节。壮族的陇端节。苗族的踩花山节。傈僳族的澡堂会、刀杆节。纳西族的米拉会、三多节。基诺族的特懋克节。瑶族的盘王节、干巴节等等各个民族的节日不胜枚举,如果想试着都过一遍的话,估计一年到头都过不完。融入就是最好的体验,改革开放的今天也没有什么具体需要注意的,尊重融入即可。当然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也逐渐引起大家的重视,统一放***,大家一起团聚陪伴体验。
云南过年时与汉族一样也要贴对联,但那"对联"是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。不仅"书写"方式不同,连贴的方式也别具一格。除夕之夜,全家老小每人拿着自制的春联,合唱立脚点《祝年歌》,依序在院里院外、菜地果园和田边地角为万物张贴。因为边贴边唱,白族的春联被称为"歌联"。大门上贴的是春树和大象的图案,由家中年纪最大的老人制作,最小的娃娃粘贴。一边贴一边唱"春回大地百福生,万物更新千祥临;户对青山六畜旺,门含田畴五谷增;丰衣足食家和顺,国泰民安享太平"这样的民歌。贴好大门的"歌联",接着贴堂屋门、楼门、房门、厨房门,再贴犁、耙、鞍等生产工具,最后贴花草树木……"歌联"贴到什么东西上面,就以那种东西为"主题",唱首联歌"表达"联意"。如贴在竹枝上的是一副鞭炮的剪纸,人们唱的"联歌"是"竹报平安值千金,清白传家振家声;东风得意花千里,红日高照万木春。"这种剪纸、唱歌融为一体的"歌联",堪称白族文化的一朵奇葩。
云南春节的传统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贴歌联:在白族地区,人们会将对联剪成各种图案,如春树、大象、鞭炮等,并以此为主题唱歌,称为“歌联”。这种将剪纸和歌唱相结合的形式,被视为白族文化的独特奇葩。
打醋炭:这是一种用醋蒸汽来打扫空气和消灾解难的特殊方法,起源于陕西,并在明代末年被引入云南。具体做法是将醋倒入火盆中,然后关闭门窗,让醋蒸气散发出去,以此来驱除晦气。
铺松针:在云南西部彝族地区,人们会在地上铺满青松针,以此来聚集一起吃饭,寓意长吃常有,长长久久。
吃长菜:昆明人会在春节期间吃长菜,这是一种没有切过的青白苦菜、蒜苗芹菜等时令蔬菜,寓意长吃常有,长长久久。
甘蔗顶门:这是云南街头的一种春节习俗,人们将甘蔗竖立起来,使其顶部触碰到房门,以此来祈求新的一年生活富裕,富贵吉祥。
扫尘:大理等地的人们会在春节期间进行扫尘,也称为“迎春日”,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。
杀年猪:云南人过年时会杀年猪,并将猪肉用于各种活动中,如制作血豆腐、邀请亲友聚餐等。
舂粑粑:舂粑粑是云南人过年前的准备工作,通过舂米制成的粑粑在新年期间用来招待客人,寓意好运和吉祥。
铺松毛:在云南,尤其是在大理,人们会在新年前夕在地面上铺一层松毛,然后在松毛上聚餐,象征新的一年清洁和平安。
吃八大碗:白族人在春节期间会准备丰富的菜肴,一般为八个人一桌,每桌八个菜,寓意团圆和丰收。
首先感谢邀我答题,过年放鞭炮是民俗,但环境保护也要不能忽视, 我说一下我的家乡现如今的做法吧可以借鉴一下。
***划出几个鞭炮焰放点,一天放二次,时间是中午和晚上每次二个多小时,有专人看管喜欢放鞭炮的可以到焰放点放鞭炮。年三十晚上和正月初五***和企业放鞭炮焰花,正月十五企业放鞭炮焰花放大型的。每年要放三个多小时各种焰花非常好看,老百姓都前往观看非常热闹。即能解决环境保护还能预防火灾问题。还老百姓的浓浓的年味。环保民俗很容恰。
放鞭炮,冬管能喧染节日的喜庆氛围,但对环境污染危害不小,同时也有安全隐患,尽管是千年传统民俗,但站在新时代的立场上看,应属陈欢陋习,有百害而无一利,现在禁止燃放,以后会禁止生产的。
答:、云南人最喜欢吃的主食为大米,部分人喜欢吃玉米饭、洋芋、面条、米线;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czhaojin.com/post/11048.html